假定发生了信任危机,社会经济的运行将无序,日常生活也将因无序而陷入混乱之中。
人是不能离开预期的。
无序使人的预期紊乱,最终无法预期未来,甚至无法预期明天。
无法预期明天将会发生的事情,人们只可能抱着“混日子”的想法,社会经济的运行全都被认为“不可知”,社会也就停滞、倒退,连最后的归宿都在茫茫然不知所去的失望中。
因此,恢复诚信,增加人们彼此的信任度,绝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人们经常提到的“末日情绪”,并不是指某种宗教的预言,也不是指某种自然灾难的即将来临,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社会信任的丧失。
三、社会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社会资本是靠多年的累积而形成的。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多年来同别人的交往,依靠自己的信誉,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社会资本增加。
你帮助过别人,你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你讲诚信,别人也对你诚信,社会资本之所以是无形的资本、无形的财富,秘诀全在于社会上存在着人人都遵循的社会底线。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信誉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信誉不是刻意追求而建立的。
一家企业,同样如此。
比如说,品牌是最宝贵的,品牌来自信誉。
通过企业多年的努力经营,才创下了自己的品牌。
品牌一旦建立了,就要靠信誉来支持它,维持它。
企业懂得,品牌来之不易,信誉也来之不易。
企业从上至下,都懂得珍惜品牌和珍惜信誉的必要性。
信誉靠多年累积而成。
但信誉由好变坏,从有到无,很可能就在一次,正如大堤溃塌一样,一旦溃塌,前功尽弃,以往多年的艰苦努力,一瞬间就化为乌有。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或总有企业不顾信誉,去做违背诚信的事情?大体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认为被发现弄虚作假的概率很小,干一次丧失信誉的事情,很可能不会被别人察觉到。
第二,认为即使被发现了,被处罚,或者被罚款,作为补偿,但成本相形之下仍是低的,很可能低于所获得的好处。
第三,高利润率的诱惑。
这三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在利益的诱惑下就弃信誉于不顾了。
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弄虚作假、丢弃信用的人或企业来说,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大的,因为信誉的丧失意味着社会资本的丧失,也意味着社会人际关系的破坏。
何况,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在丧失信誉后要想再恢复信誉,重建信誉,很难很难。
也许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略有成效。
诚信关系到人人应尽的社会责任问题。
有两条社会底线,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突破,一条是法律底线,一条是道德底线。
法律底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越过法律底线去从事违背法律法规的活动。
任何活动,一旦违背了法律法规,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时必定丧失了信誉。
当然,这里也有另一种可能,即由于种种原因而酿成冤假错案,把无罪的定为有罪。
但只要真相大白之后,被冤枉的人的信誉会被公众所恢复。
这并不等于法律底线不存在。
道德底线同样至关重要。
失信、违约、任意撕毁协议、欺骗等等,即使尚未突破法律底线,但已为道德底线所不容。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突破道德底线一样被人们所厌恶、不齿。
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等于自毁社会资本,自毁社会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