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大体上有一个消费品存量调整方案,这一调整方案是以家庭消费品的存量调整和家庭预期经常性收入为依据而实行的。
在物价逐渐上升的条件下,为了避免损失,可能改变存量调整方面,如提前更新耐用消费品,或增加非耐用消费品的家庭储备数量,但仍不至于脱离经常性收入这一大框架。
第三,对任何个人来说,消费、储蓄和投资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者的目标不一样: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储蓄或者是为了未来的消费支出,或者为了未来的投资,或者只是为了保值、取得利息和备用;投资则是为了取得利润。
三者之间可以转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储蓄可以略去不论,主要考虑的是消费和投资二者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更有普遍性。
以居民购买住宅为例,买房是为了住,这是消费行为;买房是为了出租或转售,这是投资行为。
但只要居民买了住宅,不管以后是不是出租或转售,一开始总是以消费行为展示在市场上。
因此,这基本上并不会超出个人现期经常性收入和预期经常性收入的范围,所以仍是相对稳定的。
第四,个人的消费习惯一般相对稳定。
这种消费习惯很可能受到祖辈的影响、家族成员的影响或生活圈子的影响,也可以说受到某种文化、习俗的影响,不会轻易改变。
其中,生活圈子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
一个人由于居住地点的改变、职业的改变、年龄的增长,生活圈子也会相应地变化。
但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消费习惯既不是轻易养成的,也不是轻易会改变的。
由于一个人已养成的消费习惯不容易改变,所以有的研究者把消费习惯的坚持称为“生活的惰性”,这并非没有道理。
再谈消费品市场的易变性。
第一,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不一样。
中国正在经历着双重转型,社会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比如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不断迁往城镇,生活环境变了,结识和日常往来的人改换了,消费习惯也会渐渐变化,这就促使消费品市场发生相应的变化。
又如,受教育的机会多了,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了,这同样会使消费品市场发生变化。
第二,消费者个人年龄的增长也使得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同样与消费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
比如说,农民如果住在乡村,年轻时同中年、老年时所购买的商品种类相差不大,而一旦迁到城市后,年轻时同中年、老年时所购买的商品种类的差别就会大得多。
第三,消费者的购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受到时尚、社会风气、广告宣传、新闻媒体的影响。
一个人居住地点越偏僻,收入越低,年龄越大,受教育越少,受时尚等的影响也越小。
而当他们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后,随着收入增加和交往增多,消费行为或可选择性就会发生变化。
第四,还应当关注商品售前售后的服务对一个人选择商品时的影响。
在新商品的营销方式中,包括了新的服务内容。
这对于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旅游消费的服务配套,服务质量越高,对旅客的吸引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