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例子:现在出现了“社会阶层凝固化”现象,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还不如刚改革之时。
改革开放初期,77届、78届、79届大学毕业生(甚至20世纪80年代内各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流动渠道是通畅的。
社会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主要方式。
然而现在,“社会阶层凝固化”造成了水平流动特别是垂直流动的渠道的堵塞,这又形成了另一种现象,即“职业世袭化”。
比如说,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农民工,孙子以后也可能是农民工,这就是“社会阶层凝固化”和“职业世袭化”的表现。
这种情况要通过体制转型才能解决,宏观调控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再说,城乡二元体制至今仍未消失。
计划经济体制有两大支柱,一个支柱是国有企业体制,另一个支柱是城乡二元体制。
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展开,这一改革至今已取得很大进展,当然还有些问题有待于继续解决。
虽然城乡二元体制在过去这段时期多少有些松动,但基本上尚未解决。
城乡二元体制不同于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而且今后较长时间内还会存在。
但城乡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1958年户口一分为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分开了,城乡被隔离开来,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都不得自由迁移。
这种划分使得农民处于与城市隔绝的状态,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大大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城市二元体制绝对不是依靠宏观经济调控就能消失的,所以一定要深化改革,才能改变现状。
总之,阶段性成果就是阶段性成果,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目标模式。
(三)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前面已经指出,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世界没有先例,必须探索前进。
当时有一种很形象化的说法,叫作“摸着石头过河”。
这在当时是对的;但现在不够了。
为什么?因为水深了,摸不着石头了,怎么前进?假如河底的石头分布不均匀,摸着摸着又摸回来了,又该怎么办?所以一定要全盘考虑,统筹安排。
改革的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要有战略家的眼光、胆识和魄力。
这就是当前不少人所谈论的顶层设计。
举一个例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979年一些地方的农村试行承包制时,没有动集体的山林。
有的地方分了山林,结果砍树成风,因为那时刚改革开放,不少农民对党的政策缺乏信心,怕变,所以承包山林后就砍树了。
中央制止了把集体林权分掉的做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迟到的改革,晚了20多年。
2003年,在福建、江西等几个省开始试点,很快党中央、国务院在2008年6月8日发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这项改革有三个突破。
一是林权证落实到户,这是一个大突破,而不是按学术界某些人曾经建议的落实到村,落实到乡,或落实到自上而下组成的林业合作社、林业协会等。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无效的,必须把林权落实到农户,农民们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
二是林地、林木可以抵押,这样一来,农民承包林地后就有可能经营林场了,一个个家庭林场就是一个个小微企业。
金融活了,全盘皆活。
农民经营林场,林下养鸡,种药材,生产蘑菇、木耳,日子也富裕起来了。
三是,明确林地承包期为70年不变。
农田承包的时间,最后用的词是“长久不变”。
长久不变?究竟多长?农民心里还是不踏实。
集体林地定为70年承包期。
70年,第三代都长大了,爷爷种树,让孙子来砍吧!林农种树的积极性就增大了。
可见,这些突破,没有中央作出决定,地方敢这样推行吗?这就是统筹安排的成果。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
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将有专门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