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他最喜欢使用的演讲技巧之一便是一边提高语速一边快速切换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只有一个关键词,并且这个词正好在他说到时出现在屏幕上——这样的演讲很有咖啡因般的冲击效果。
换句话说,他运用自己的资本打造出一份符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因此,他现在热爱自己的工作。
我在此讲述鲍凯特的经历,是因为在他获得名气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正是他的使命。
具体来说,鲍凯特致力于达成“将艺术世界与ruby编程世界结合起来”这个使命。
最后,他发布了一个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的开源人工智能程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这一使命。
这个程序可以编写并播放舞曲,但它的运行过程可能看起来很怪异:在电脑命令行输入一串平淡无奇的指令,这样就会出来一股强劲、复杂的高科技碎拍舞曲;在这个人工智能引擎底层运行着贝叶斯概率矩阵,倘若改变其中的某个值,这首舞曲便瞬间变得完全不同。
这样一来,音乐创作本身好像已被简化为一系列的方程式和简短的代码。
这样的非凡成就让鲍凯特成了明星。
职场竞争力 鲍凯特身上让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他是如何实现从一个笼统的使命(将艺术与ruby编程结合起来)到使其成名的具体项目(“始祖鸟”)的跨越的?为了探索从笼统使命到具体项目的好方法,在上一章里我强调了运用“小赌”策略的重要性。 但是,鲍凯特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增添了另一层面的细微差异。 他通过系统地研究有关书籍,搞清楚了为什么有些想法被广泛接受而有些失败了,然后以营销人员的思维模式,完成了为自己的使命寻找好项目的任务。 对于那些期待运用使命来探求理想工作的人来说,他的这种以营销为核心的方法非常有用。 生产“紫牛”鲍凯特在圣达菲学院(santa fe college)只上了一年便辍了学,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他尝试写过剧本,“但是写得不好”;也试过编曲,“这我倒挺擅长,但赚不到钱”;甚至还做过临时工。 出于艺术上的天赋,鲍凯特对以前公司里的平面设计师的工作很感兴趣,而且从他们那儿了解到一种奇特的标记语言。 这种将要改变设计界的语言叫作“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 1994年,鲍凯特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网页。 1996年,他搬到了旧金山,随身带着java和perl(两者都是编程语言,对早期互联网起到了基础作用)的相关书籍。 1994年,他赚了30 000美元。 1996年,这个数字升到了100 000美元。 与此同时,互联网热潮正加速发展。 可以说,鲍凯特在正确的时间带着正确的技能出现在了正确的地方。 起初,对鲍凯特来说,在旧金山的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 他很喜欢设计网站,而且经常在闲暇时间出入当地的音乐场所。 然而,职业发展的走向有时难以预料。 不久,他开始为一家投资银行做编程工作。 “这份工作让我无聊得发疯。 ”他回忆说,“于是,我决定去做一件大胆的事情,向一家非常有趣的创业公司申请工作。 ”在他提交申请的第二天,那家创业公司倒闭了。 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开始了。 “很快,我成了朋友圈里唯一有工作的人。 ”他回忆说,“我跟一位招聘人员说想找点更喜欢的事情做。 他说别人能有份工作就该狂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