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搅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总部设在美国硅谷的新锐公司特斯拉。
一辆特斯拉的电动汽车需要8000块18650型锂电池来提供低成本但是强劲的电力驱动,从而彻底颠覆了汽车行业的传统设计。
特斯拉这一颠覆性的产品,改变了传统汽车燃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基本结构,这一结构从奔驰公司1863年发明汽车至今就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一百多年来所有汽车生产公司都是根植于这一结构进行的持续微创新。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特斯拉汽车的操控完全可以用智能终端来完成,智能操控、天线输电都让特斯拉汽车在今天显得无比炫酷。
当然,今天的特斯拉还是定位在高端人群,一方面源于这个破坏式创新初期的元件成本尚未降低下来,另一方面也是特斯拉ceo马斯特的策略,避免与主流汽车厂商发生正面冲突。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特斯拉只能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它昂贵的电池成本和操控系统,无法使它进入到低端汽车市场。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当19世纪末燃油汽车在欧洲大陆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它会从根本上替代马车,因为成本高昂,汽车在那时只是有钱人的玩具。
今天的特斯拉正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商业模式的初期成型仍旧需要众多公司的尝试与市场的磨合。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新技术的推出,尤其是那些使得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可以稳定下来的新技术。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在电动汽车行业真正成功的不见得一定是特斯拉,最终胜出的可能是那些将电动汽车成本大幅下降的公司。
这中间也有赖于一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成,包括充电桩、分布式发电、新型的微电网技术,以及围绕电动汽车的制造型产业链的完整。
就如同当年福特或通用汽车一样,当一个或多个能够将电动汽车进行完整产业化的公司出现的时候,电动汽车产业就会进入到第二阶段。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这个方向的技术端倪和知道许多产业巨头的积极布局。
未来不一定属于特斯拉,但一定属于可以在特斯拉奠定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商业优化,不断地进行技术微创新的特斯拉们。
从商业模式成型到运营模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