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由于垃圾债券尚未兴起,收购者大都是用被收购公司的股权作质押向银行借贷来完成收购的。
在交易的时候,通过杠杆收购,买方可以“四两拨千斤”,不费力地完成自己的收购目标,但在交易完成之后,其隐含的风险,必然会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体现。
收购方会在交易完成后,面临巨大的财务成本,若没有足够现金流来支撑,很可能拖垮收购方原有的经营。
由于巨大的借贷比例,企业在交易完成后面临巨大的现金流的风险。
因此,现在业界并不认为高杠杆收购的模式是一种好的商业实践。
采用lbo收购的企业,一般都基于良好的前景预测。
但是美好的愿景有时候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掉。
一旦企业现金流未能达到预测的水平,面对巨大的偿债压力和财务成本,企业的现金流很可能断裂,从而导致更大的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在美国,特别是高比例的杠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时至如今,在美国杠杆收购这一模式虽然仍然存在,但杠杆比例已大幅度下降。
如今,贷款比例达到60%~70%左右,就已经是高杠杆收购了。
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并购的杠杆比例超过了企业正常营运的资产负债率,也就是超越了资产负债率的“红线”,就被称为高杠杆收购。
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这一红线的高低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在公用事业和基建项目,因其现金流相对稳定,资产负债率大约在75%是可以接受的;一般生产型企业的红线大概是60%。
当前,lbo在并购交易中仍有出现,但是杠杆比例下降。
涉及高杠杆收购,无论是买卖双方,还是中介机构,都要相对谨慎一些。
无论是人文社会还是在经济舞台上,人性的贪婪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并购市场,人性的贪婪在lbo的交易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解释。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讲,也是因为人性的贪婪。
只不过,这种贪婪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担保机构的金融游戏不断扩大。
中国古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金融市场也是如此。
运用高杠杆收购的交易手段,若是成功,媒体或许会冠以“有胆识”、“有魄力”等形容词。
高杠杆收购的手段,在经济周期向好的情况下或许可以采用,但是在经济趋向不明,或者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改变了经济或者行业运行轨迹时,高杠杆收购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
- 1:协同效应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58页
- 2:协同效应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105页
- 3:协同效应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106页
- 4:信息安全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117页
- 5:银行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137页
- 6:知识产权专业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76页
- 7:杠杆收购 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第133页
- 8:管理层收购 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第2版) (21世纪MBA教材·金融系列) 第131页
- 9:杠杆收购 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第2版) (21世纪MBA教材·金融系列) 第126页
- 10:垃圾债券 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第2版) (21世纪MBA教材·金融系列) 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