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伦理问题其实是合作、博弈问题,在这个领域,市场机制比政府机制更高效、成本更低。
“枣死三年不算死,桃活四年不算活”——活得久才算活得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有的企业成了“枣树”,许久没有了动作,也有的企业成为“桃树”,年年开花。
任何企业,都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经历过大浪淘沙,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正像一棵枣树一样,即使三年长不出叶子,不结枣子,但是,到了第四年,它很可能又活了过来。
在我们陕北老家,就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即“枣死三年不算死,桃活四年不算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树的根是不一样的,枣树的根扎得非常深,所以不容易死;桃树的根扎得非常浅,所以一旦外部气候环境变化,它就难以继续活下来。
因此,希望中国的企业是“枣树”,而不是“桃树”。
2005年2月24日在第五届亚布力论坛上,2007年9月2日在参加盛大季度管理层大会、为数百名员工授课,以及2009年9月6日光华管理学院的论坛上,张维迎都用这个寓言说明,市场有其淘汰机制,企业竞争是一场长跑,信奉短期投机行为的企业难以长期存续。
如何抗拒短期引诱,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家的职业是冒险,但不是盲目冒险。
企业家必须同时注意收益约束和风险约束。
尤其是在货币扩张造成的虚假繁荣中,那些更谨慎、扎根更深的企业更容易度过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
市场并不鼓励肆意冒险企业家的工作根据价格信号判断产业趋势,决定该把资源投向哪里,这是一种冒险。
张维迎说:“企业家的行为,就是冒险家的行为;企业家的一生,就是冒险家的一生。
他不断摆脱旧环境的束缚,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兴办新事业,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常人不敢想的问题,他敢想;常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
”[61] 利润是对企业家冒险的回报。
企业家判断准确,管理得当,销售价格超过成本,企业家就获得利润,超出资金使用成本(利息)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对企业家才能的奖赏。
冒险是企业家的天职,但市场并非鼓励肆意冒险。
企业家的冒险是结合谨慎判断的冒险,而不是去做无益的冒险。
冒险还要和收益相结合考虑。
潜在收益是市场约束,潜在风险也是市场约束。
企业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约束。
既不能害怕风险无所行动,也不能当风险约束不存在。
假设两个投资额相同的项目,a项目的可能收益为100万人民币,成功的概率为60%,失败时亏损为0,那么它的预期收益为100万×60%=60万;b项目的可能收益为150万,成功的概率为30%,失败时亏损为0,那么它的预期收益为150万×30%=45万。
看起来b项目可能收益更高,但如果结合风险来考虑,实际上a项目预期收益更高。
但是每个人千差万别,企业家也千差万别。
有些企业家风险偏好更强,可能就会选择b项目。
风险偏好更强的企业家,也可以说是不耐偏好更高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