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四两如千斤我们中的一位,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经济学课程,但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每次出差,行李中总要夹带本张维迎老师的《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在张老师的著述中,这本书是偏向学术的,但界面依然友好,大白话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两三个小时的飞行,看一两小节,琢磨个把问题,飞机落地,意犹未尽。
这本书再版时改叫《理解公司》,容易识记,但尚未达意。
它借“公司治理”之名,说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合作,乍看是理解公司,实则是理解人性。
通达人性是张老师经济学的特点。
好的经济学,总是先见自己继而通达众生的吧。
经济学如此强势,我们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些。
有些经济学让人生畏,在于它们缺乏真实的生活场景。
它们界面乏味,在黑板上构思曲线,在茶杯中闹腾风波,没有现实的烟火气息。
比方说,在任何年代,做生意都是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事务,经济学本该平易近人,给如何做好生意提供诸多裨益。
但现在,企业家、职业经理时常调侃经济学家——最近的新闻说,某知名企业家告诫同行,谁听经济学家的话谁的企业一定完蛋。
这不是企业家、职业经理的错而是经济学家之错。
在遥远的亚当·斯密的年代,商人们是争相阅读《国富论》的。
阅读某些经济学好比是费劲报销,财务室原来就在一楼隔壁,出门即到,但先得上到五楼、再下五楼,绕个大弯不得门而入。
传播、推广好的经济学,不仅对如何做好生意,还对社会观念的塑造至关重要。
记得有一次从陕西吴堡县城去榆林市区的路上,同行的《当代陕西》杂志社的一位老大哥建议,大量比喻散见于张老师的著述,能否考虑出个合辑。
这也是我和车内另一位朋友的多次提议。
张老师经济学之所以友好,“比喻”是功臣,抽象结论之后,时常紧随形象比喻,信手拈来,精准有趣,生活意象丰富,可意会又可言传。
水银温度计与不胀钢温度计、月光下与树影下、和尚与庙……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在马背上画白道造斑马”了。
大家热议,但张老师专注开车,未置可否。
这事过去三四年了,只记得车窗外黄土高原寂静辽阔,大家有一种要推荐好经济学的强烈热忱与冲动。
直到去年这事又被提及。
等真正动手时,才理解了张老师的用意。
这事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些比喻看似轻巧,但暗含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它们又通常是反驳当时社会上的某一主流看法或社会成见,而主流看法、社会成见又涉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厘清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社会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则颇需费一番周折。
所谓四两拨千斤,四两亦如千斤。
待终于厘清思路,能否简易表达可能又成了问题,心头是一回事,笔头是另一回事了。
您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的习作。
我们希望它是通往张老师经济学的一段铺路石,一条捷径;希望它能和张老师的经济学一样轻松、悦人,引发您的好奇心并让您浮想联翩。
当然,我们首先希望没有曲解张老师的本意。
无论这些愿望是否达成,我们都自信地向您推荐这一学习方法。
对中国改革的描述汗牛充栋,如果以一匹斑马比喻它,我们就能精要并准确地理解它如何开始并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
比喻是通过事物a到达事物b,到达事物b的方式千万种,我们相信只有长时间的思考和浸染,才能想象出一匹斑马,也只有一匹斑马才较可能概括出中国改革的核心特征。
我们推荐这一便捷、精当的对经济学、对中国现实的认知方式。
上一篇:中欧经典案例集 第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