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彼时的东洋,也就是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洗礼(“维新”语出《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学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已经跻身先进国家之列。
所以,向东洋人学习也能达到“师夷”的目的,而且省事。
何况,这个昔日不起眼的邻居,在海上打败了中国,好像也有资格做老师了。
过去,一直是中国影响日本,可是,明治维新之后,反向的影响开始出现。
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陈寅恪、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以及蒋介石、廖仲恺等人都曾留学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人就开始借用汉字来标示自己的语言,即“假名”,“假”的意思就是“借”。
今天,日本人经常使用的汉字有1800多个。
假名为后来中日交流、日本文化影响中国提供了便利。
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日本人先“假借”,后来再传入中国的。
日本人在翻译英文的"economy"时,借用了两个汉字:经济,他们觉得这两个汉字,恰好可以表达英文原词的本义。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经济”一词的发明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古代的中国人,偶尔也把“经”和“济”放在一起,可是它的意思,与今天的“经济”相去甚远。
据考证,“经济”最早见于《晋书》,其中有“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朝人王通的《文中子·礼乐》中,有“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杜甫的《石犀行》中,有“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不过,它们的意思都接近于今天的“政治”,比“经济”的现代含义复杂得多。
再说“经济学”。
最早使用“经济学”(法文)这个词的,是法国人蒙克莱田(1575-1621),1615年他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英文是"economics"。
1867年,日本人神田孝平把英文的"economics"翻译成三个汉字:经济学。
- 1: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443页
- 2: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367页
- 3:时政外交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522页
- 4: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153页
- 5:中东局势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547页
- 6: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413页
- 7:国内宏观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47页
- 8:移民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92页
- 9: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294页
- 10: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2) 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