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她从300年前本杰明·富兰克林为追求“道德完美”而制订的一份计划中获得启示,她自创了一套制作精良、缜密严谨的“计划表”,来实现她在一整年中逐日、逐周、逐月收集而来的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的建议。
她发现自己更加关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从健身运动到表达感激之情,从清扫房间到上街购物,事无巨细,她都格外投入。
在历时一年的幸福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尝试把所学到和练习过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将剩下的最后一个月视为“完美训练营”,扎扎实实地过好幸福快乐的每一天。
她把家里所有的柜子整理得干干净净,清早起床后放声高歌,随时随地开怀大笑,推己及人,想他人所想,练习如何保持缄默,改掉出口伤人的坏毛病,在日记中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当时的心情体会,更多地参与作家、儿童文学创作团队的聚会,更认真地倾听有助于睡眠和放松心情的音乐,更加注意饮食健康。
鲁宾究竟有没有从她寻找完美幸福人生的探险中凯旋而归?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但我觉得相较于她推行计划的第一天,她的整体幸福水平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鲁宾自己感觉她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她指出自己最强大的“幸福助推器”就是她学会了自我收敛,不再得理不饶人地穷追猛打,尖牙利齿地指责批评他人,同时她也养成了定期收拾屋子、归置零碎杂物的好习惯,她的家也因此一改原先杂乱无章的局面,变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嘴上不依不饶和疏于整理曾一度让她陷入困境,而且也让她背负起了沉重的负罪感——特别是开口伤人的毛病。
“管住自己一张利嘴让我变得更加快乐了。
”她说。
她也由此深入地剖析洞察了自己的性格问题。
鲁宾的丈夫,杰米·鲁宾也从这个角度评价了她的成功。
“我认为你的‘幸福计划’说到底其实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他这样对妻子说。
鲁宾的故事告诉我们(尽管她本人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一点),提升整体幸福感的水平和在某一天中增加自己所能体验到的片刻幸福感不是一回事。
格雷琴·鲁宾启程寻找生活的乐趣,但从深层次而言她是在探索如何改善她对于自身和人生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提升整体幸福的过程不见得那么有趣,但是你所付出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它会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 1: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196页
- 2: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198页
- 3: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0页
- 4: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3页
- 5: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4页
- 6: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5页
- 7: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6页
- 8: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7页
- 9: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08页
- 10: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 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