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新政府的亲伊朗倾向,一直非常担忧。
逊尼派穆斯林即萨达姆生前所在的派别,曾经是伊拉克政权的主导者,在萨达姆被推翻后,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反美势力。
如果美军直接打击伊朗,其背后并不平静。
一旦美军撤出,伊拉克压抑着的内讧的火苗就会燃烧起来,在互相消耗之下,他们可能更怀念美军在的时候,最起码,美军在的时候生活还能正常地过。
当美军重新出现,所能遭遇的从背后打来的子弹可能变得少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伊拉克内乱,各派互相消耗,反而有利于化解对美国人的仇恨,更有利于以色列、美国将来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
无论是从信仰构成还是从人口构成上来看,让伊拉克现有势力发生内讧,互相消耗,对美国下一步打击伊朗都是有利的。
如果中东地区局势恶化,会引发这些富裕的产油大国的资金流向美国——如果流向实体经济,给美国带去发展亟需的资金;如果流向虚拟经济,则很容易被华尔街的精英们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给“没收”。
对美军而言,撤离了还可以再来。
环伊拉克周围还有很多美军的军事基地,重回伊拉克并不难。
美军再来,不过是半推半就的事情。
对美国而言,未来应饱受内乱、暴力袭击之苦的伊拉克新政府之邀“王者归来”,面对的仇恨要小得多——这自然也有利于未来对伊朗的打击。
[66]美国当初摧毁伊拉克萨达姆领导的逊尼派主导的政权,意外地让伊朗成为受益者,因为伊拉克什叶派主导的新政府与什叶派为主体的伊朗走得更近。
如果当时美国再下一城,直接攻打伊朗,伊拉克的什叶派政权势必掣肘,甚至有在美军背后放冷枪的可能性。
2006年,什叶派中的强硬派代表人物马利基担任伊拉克政府总理以后,极力排挤逊尼派势力,使伊拉克新政府失去了平衡各方力量以求政治稳定的能力。
而且,马利基上任不久就急切而明确地催促美军撤离——美国当时的那种被“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痛感和失落感是何等凄凉,并不难想象。
这正是美国及时调整战略、推迟攻打伊朗的重要原因。
美国在重新检讨并修正自己的战略失误。
笔者在本书的上部“现实篇”中做过分析,在美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历史上,它最擅长的是“离岸平衡手”战略,美国喜欢通过寻求一种微妙平衡从中牟取利益最大化。
而当美国迅速摧毁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这种平衡被打破,反而让伊朗成为直接受益者。
上一篇: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1页
- 1:道琼斯指数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617页
- 2:底特律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200页
- 3:地产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74页
- 4:地球质量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674页
- 5:钓鱼岛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396页
- 6:钓鱼岛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439页
- 7:钓鱼岛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441页
- 8:钓鱼岛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442页
- 9:钓鱼岛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887页
- 10:定期存款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