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一个典型的葡萄园企业,而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在卖葡萄。
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每个月都要雇佣一些人手去园中采摘葡萄,雇佣的工人来源于摘葡萄的工人市场,其他企业也从这个市场上雇佣工人。
换言之,这个企业是葡萄价格和工人工资的接受者,它能决定的仅仅是雇佣工人的人数以及出售葡萄的数量。
同时,假设企业决策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的数量和葡萄数量将是他考虑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
其次,核心是劳动边际产量递减。
在考虑到雇佣工人的数量之前,企业决策人要首先预算摘葡萄工人的数量对采摘和销售葡萄的影响。
也就是说,企业投入的是摘葡萄工人的劳动,产出的是装好的葡萄。
其他投入如葡萄生长的土地、运输要用的卡车等都假设是固定的。
当企业雇佣一个工人时,他每周将摘100公斤葡萄;当企业雇佣两个工人时,每周共同摘180公斤葡萄。
当企业雇佣3个工人时,每周共同摘240公斤葡萄……我们发现,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存在着劳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递减。
第1个工人边际产量是100公斤,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是80公斤,以后是60公斤、40公斤递减。
劳动边际产量递减的现实原因可能是最初的工人,可以随意采摘园中挂果率最高的葡萄树。
随后雇佣来的工人就只能采摘挂果率相对较低的葡萄树,因而增加的工人对于葡萄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
需求变化:为何企业会突然增员要减少社会的失业率,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不减少企业的利润的情况下,增加其容纳劳动力的能力。
提高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进行技术创新等措施都能达到这一目的。
在经济学中,边际产量值等于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
假设橙子的市场价是每公斤10元。
在假设竞争市场的橙子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那么边际产量值也是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
那么企业决策人到底会考虑雇佣多少工人呢?
图7-1 边际产量值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