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中国走的是一条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不同的经济发展之路。
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在分析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时候,都常常偏离根本而被表象的东西误导。
比如,中国可以通过持续的政府主导的投资,制造出对钢筋、水泥等的需求,创造出相应的就业岗位,维持经济的高增长态势。
而这种刺激必然伴随着货币源源不断的供应,货币的供应又很容易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在投资渠道少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资源就被引领到房地产领域,成为推动民众购房的强大动力。
这种循环导致中国2013年之前的房价呈现出明显而持续的上涨态势,而缺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较为鲜明的周期性特征。
因此,笔者首先用国人熟悉的传统分析方式,从投资、出口、消费等角度对中国经济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也是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依据,只有很好地明晰这一点,才能明晰此后政策的出发点和政策目标,也才能更容易理解未来趋势的演变。
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再从根源上做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知道,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供应,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是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构成的。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非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而经济欠发达的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或者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非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从“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gdp的构成来看,投资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06年占50.9%,2010年上升到69.3%;资本形成率2006年为41.8%,2010年上升到48.6%。
从投资增长速度来看,“十一五”期间投资平均实际增长21.9%,远高于gdp平均11.2%的增速。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6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6%,2010年则达到52.9%,其中2009年甚至高达87.6%。
[1]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平均在20%~30%、15%~20%。
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显然已经是不可思议也不可持续之高!早在2006年,时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撰文说,投资过快增长,正在诱发经济风险。
马骏认为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是可获得数据中的全球最高值。
“目前的投资增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持续的。
”在理论上,假设今后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以25%的速度增长,名义gdp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则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在2012年前超过100%。
“那时整个经济全部是投资,没有消费。
显然,这种经济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
- 1: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858页
- 2: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860页
- 3: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971页
- 4: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980页
- 5:经济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1019页
- 6:经济风险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460页
- 7:经济风险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473页
- 8:经济适用房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282页
- 9:经济适用房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286页
- 10:经济适用房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第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