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新浪的两个问题按照新浪的战略规划,微博最终将成为平台。
新浪资料表明,新浪微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媒体、社区、平台。
新浪微博最初是以信息传播分享为主,有很强的媒体特征;2010年8月,即新浪微博成立一周年之际,随着用户的持续增加,新浪微博推出了很多社区型功能,提升了其社区属性,即充分发挥各种应用和功能的特性来黏住用户。
第三个阶段是平台服务。
现在新浪微博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期。
这个过渡期也可以用it观察家金错刀的话来概括:新浪微博实现了新浪的战略性防御,还未能实现新浪的战略性进攻。
未来的两三年,新浪微博要实现平台目标,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是真正的大考,其中最大的管理挑战在于—组织能力与战略之间如何实现匹配。
能塑造新的产品基因吗 在产品方面,新浪微博一路走来,由大量的名人、媒体、意见领袖支撑,这些传播节点向粉丝传播信息,与粉丝之间是一种“弱”人际关系。
可以说,新浪微博目前是以“弱关系”为主,“强关系”为辅的社会化媒体。
而facebook或腾讯则以亲友熟人这样的“强关系”为主。
曹国伟的抱负很清晰,就是期望把新浪微博打造为大势所趋的“强关系”为主的社会化网络。
在近一年多里,新浪微博不断推出各种“强关系”的互动功能。
这个过程意味着两种可能:其一,把twitter和facebook的两种不同模式扭在一起,既保全“弱关系”特征的社会化媒体特点,又培育出“强关系”特征的社会化网络。
其二,逐渐抛弃twitter,过渡到facebook的“强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新浪都要改变自己的基因。
要真正改变一个人有多难,新浪的改变就有多难。
能生长新的文化基因吗 企业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员工的精神面貌是最准确和灵敏的指标。
走进新浪,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埋头苦干的黑压压的员工。
很难想象他们是知识工作者,倒更像制造业生产线的工人。
加上早期新浪治理之乱的影响,新浪文化中存在很强的负压力取向。
这种文化取向下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和成长空间有限,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不利。
而另一方面,新浪的业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互动产品要求好的用户体验,那就要有好的设计师,需要综合素质的创意人才;一个海量用户和互动的平台要建立精确匹配的智能化广告平台,需要对海量数据深度开发的能力,还要有对社会网络的分析能力,这需要复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新浪微博的日益复杂和庞大,亦将需要能够驾驭复杂性的管理能力,需要很有智慧的管理人才。
这些业务的变化都意味着:新浪的人才结构要更丰富,管理理念要升级,新浪需要有新的文化基因注入——让新浪更包容、更丰满、更专注、更有创造力。
平台级的新浪,既需要更“强”,也需要更“好”。
所有这些挑战,也都将挑战曹国伟团队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