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起,越来越多的培训公司开始模仿安越,甚至剽窃他们研发的课程大纲,照搬整个课程。
郭艳这样形容当时的局面:
他们 [几家培训公司] 原样照搬了我们的课程名称、教学大纲、客户列表,甚至连我们客户的评论都一字不漏地照抄。
我们的销售团队数次发现一些注册学员竟然是其他培训公司的老板。
该怎么办呢?我们应不应该让他们进教室?要不要状告这些剽窃者?最后,我们决定不理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改善业务上。
毕竟,他们只能抄袭我们的做法,但抄袭不了这些做法背后的创意和思想,而后者才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原因。
2006年,马爽再次扩招了一批员工,建立了公司的管理框架,制定了新的内部政策和流程,比如销售与客户服务工作流程等。
与此同时,公司也积极向其他城市拓展业务。
2006年,安越开始在苏州和北京举办公开课。
在苏州举办的首次公开课一炮打响,市场反应热烈,销售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招生指标。
北京的局势则没有如此明朗;参加首次公开课的注册学员人数刚好能让他们收支平衡。
“我(马爽)坚持要在北京开办公开课,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值得我们去投资培育这个市场。
” 2006年,安越在252个培训日里创造了680万元的营业收入。
在总结2006年的业绩时,马爽说:
2006年,我的工作主要是人的工作。
我们引进了关键员工,包括两位培训师和三位销售专员。
更重要的是,如今我们能把一名员工的工作能力复制转移到其他员工身上。
我们的多数课程都可由不同的培训师教授,而且保持同样良好的教学效果。
销售团队负责人也开始把自己的销售技能传授给新的销售人员。
安越员已经不再仅仅是员工工作和挣钱的地方;他们还在这里得到个人层面上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招了不少营销、客服和财务人员。
截至2006年底,我们已经有21名员工。
这个规模稍稍有点超前,但这些提前安排的员工和培训在2007年产生了回报,我们的业务量在07年再次翻了一番。
2007年,安越在北京的学员人数显著增加,为公司迎来了新年的开门红。
此后,安越乘势追击,在第四个城市——广州——拉开了举办公开课的序幕。
2008年,安越的公开课又挺进了杭州和深圳(见附录6)。
至此,安越有大约1/3的培训课程安排在了除上海以外的5座城市。